一、有關環境永續發展
1.目前重要的環境問題
(1) 人口的增加-2011年底,世界人口總數量已突破70億大關,對世界糧食等將造成衝擊。
(2) 濫用自然資源-如水資源、石油、魚業資源、熱帶雨林之面積的減少。
(3)污染及全球氣候變化-水、空氣、海洋、湖泊之污染。溫室效應及臭氧層的破壞,造成全球氣溫的暖化、造成南北極及高山的冰溶化,造成水平面上升及全球氣候變化。
(4)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危機:a.全球氣候的變遷:造成生態系之直接與間接的改變,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存續。b.外來入侵種問題:外來種將原生物種淘汰,佔領該新環境的物種。c,棲境的劣化及喪失-人類土地的不當利用分割生物棲地、環境污染及自然資源的過量運用。
(5)
濫用土地-如山坡地的濫墾、河口地不當的開發、水庫興建的不當、道路的開發。
(6)
低劣的設計和規劃不善-如工業區的開發,缺乏完善的整體規劃。
(7)
無知-對於自然運作的知識了解太少,以至於違反自然的法則。
2.生態腳印(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即土地所能提供的生態或資源有一定的承載力。
3.造成環境問題因素有:人口的成長、浪費和不可持續的資源使用、貧窮、市場價格和服務不包括商品的環境資源的成本、對於大自然如何工作的知識太少。
4.防止污染比清理污染更有效且成本更低。
5.四個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之科學原則:
(1) Reliance on solar energy - 依靠太陽能
(2) Biodiversity - 生物多樣性
(3) Population regulation - 人口調節
(4) Nutrient cycling - 營養循環
6.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強調:污染的預防、避免浪費、保護棲息地、環境復育、減少資源的浪費、人口的穩定、保護自然的資產。
7.保護淨初級生產力(NPP)高的地方,如沼澤濕地、熱帶雨林、河口及溫帶森林等。
8.田野調查可善加利用田野調查的數據、遙感設備及GIS地理資訊系統,如台灣可運用在大地防災中,整合等高線、地質圖(順向坡及逆向坡)、雨量站、道路系統及聚落等,若雨量達到某一標準,則可做為預警淹水之區域及範圍、高度等,必要時可決定須撤離的聚落,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
9.影響出生率的因素:兒童作為勞動力部分的重要性、養育及教育小孩的費用、退休制度的利用性、都市化、婦女教育和就業機會、嬰兒死亡率、平均結婚年齡、合法墮胎的可用性和可靠的誕生控制方法、宗教信仰,傳統,文化規範。
10.工業化人口成長的原因為死亡率的降低。
11.減少汽車的使用的方法:使用者付費制度、全成本定價、由稅收籌措資金供大眾運輸、自行車道及人行道、高汽油稅靠不住的、需要阻止汽車的使用。
12.替代車:腳踏車、大眾捷運系統、公車、高速鐵路。
13.建立生態城市的方法:建立和設計以人為本的城市、有效地使用能源和物質、防止污染和減少浪費、回收再利用和堆肥、保護和鼓勵生物多樣性。
14.水為生命的泉源,人類的文明均起源於河流,如尼羅河、黃河、恆河等。
15.使用水更永續的方法:藍色革命、斷絕浪費、提高水價、乾處理、保護森林、減緩人口的成長。
16.宜蘭或平原的水稻的田埂若加高10公分 -可以保水、景觀、調節氣候、蓄洪等之功能。
17.河川污染的指標:溶氧量(DO)、生化需氧量(BOD)、懸浮固體(SS)、氨氣(NH3-N)。
18.生物放大(Biological magnification)-如多氯聯苯(PCBs)在食物鏈中隨著level之增加,其濃度到從在水的濃度為0.000002ppm,到了銀鷗變成124ppm,放大了6,200萬倍。
19.海洋的污染是陸地污染的延伸。
20.確定一個地區的氣候主要由:太陽輻射、地球的自轉、全球的空氣和水的運動模式、大氣中的氣體、地球的表面特徵。溫度和降水的確定氣候,緯度和海拔確定平均溫度和降水。
21.全球大氣循環三個因素:地球表面熱量不平均、地球自轉、空氣,水和土地在屬性的的變化。
22.全球洋流:影響區域氣候、由水密度的不同形成暖流與寒流、來自於地球自轉及陸地的改變、重新分配熱量,海水相互混合,並散佈養分和氧氣、深淺洋流的循環的環圈、移動能源環繞到全球各地、海洋和大氣密切的聯繫。
23.山區的重要性:包含世界上大多數的森林、調節氣候、水文循環的關鍵。
二、延伸閱讀
(一)宜蘭經驗
1.20年前北關保持自然的建設-北關海潮公園內有許多天然的豆腐岩、小海岬及單面山等礁岩景觀。
2.高品質的公共建設,到宜蘭不必到紐西蘭:冬山河整治,防洪、河川遊憩的結合,國際西式划船比賽及童玩節;武荖坑重視水的規劃;羅東運動公園,大型都市運動公園。
3.宜蘭縣整體規劃-委託新加坡國土規劃劉太格來規劃,以100萬人之承載量來作規劃,規劃了33小區,合理的配套設施,以符合人口密度。並以棋盤式路網,兩個小區間15min,人行為主為規劃交通動線。以容積率限制,以維持農村景觀。
4.竹圍農舍之建築文化、宜蘭縣政大樓之親民化空間、宜蘭庴(綠蘺、斜屋頂)。
5.地景改造運動-由學校做起,没有圍牆,大草皮,種大樹,總體規劃、社區化、社區參與、改善社區及環境品質、公園化、有蓋廊道、洗石子、圖書角、老師準備空間。而縣府成立品質抽驗小組,不定期抽驗,以保證施工品質。而921之後成為各個重建學校之典範,努力加創意。
(二)生物多樣化-保存植物的基因庫是很重要的工作。
香蕉之單一品種之大面積種植,會造成病蟲害的毀滅。所以科學家研究發現只有在多品種的栽種才能自然對抗病蟲的危害。
如同北宜公路上的松樹,被外來的松材線蟲入侵,在在台灣,中、低海拔的松樹,早在一九八五年以來,就陸陸續續變成紅褐色,爾後相繼枯死。一片山頭驟轉為紅褐色,並不是秋天的象徵,而是因為這些松樹生病了。人體內的寄生蟲叫作蛔蟲,松樹體內也會有寄生蟲,名稱即為松材線蟲。根據資料指出,這種由美國傳入日本,再由日本於一九八○年代,陸續傳入中國大陸、台灣和韓國的松材線蟲,至今仍為森林保護的議題之一。
(三)黑潮第一部曲
黑潮是北太平洋流速最強的海流,因北赤道洋流遇上太平洋西岸往北轉而形成。黑潮流經菲律賓、臺灣和琉球群島後,流過九州的東岸和本州的南方,然後與北方來的親潮會合,再往東延伸而成北太平洋洋流。黑潮寬度約100公里,深度約700公尺,表面流速可達每秒1公尺,終年流經臺灣東部海域。因其清澈、上層水没有營養鹽、反射少,顏色深,故稱『黑潮』。
宜蘭人喜歡吃的魩仔魚,即是魩仔魚是兩百多種魚類幼苗的統稱,牠們是海洋魚種數量及海洋食物鍊的基礎。海域若失去了這樣的基礎,研究報告中已清楚的指出後果 - 這樣的捕撈情況若是不加以管理和改善的話,最後,可能導至整個沿岸漁業的滅亡。
每年的冬天在東北角沿海捕撈之鰻線,即為白鰻(日本鰻)的魚苗。日本鰻一生洄游的路途長達數千公里,在南部海域出生的幼體魚苗會因北赤道海流飄到西方,然後隨著黑潮北上,歷經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再遊到日本、臺灣、中國大陸等東亞海岸。洄游期間內,日本鰻會從幼體魚苗變成幼鰻。日本鰻的繁殖期在秋冬之際,是一種降海洄游之魚類。
黑潮由台灣至日本約2100公里 ,約22天可到達。所以在日本高緯度仍然有珊瑚生存。
黑潮流速快而穩定,具有發電的潛力,離臺灣海岸極近,使得臺灣成為世界最適合開發海流發電的地點之一。但由於投資金額大,困難度高,風險大,海流發電尚處於評估研究階段。
(四)人口理論
1. 韓非用人口增長速度愧於生活資料增長速度的人口理論來説明“當今爭于力氣”,認為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加的,即五子二十五孫論(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韓非子五蠹》)這比西方經濟學家馬爾薩斯1798年發表的《人口學原理》提前了約兩千年,韓非是人口幾何級數增長論的先驅。
2. 清代以治經史文學聞名的洪亮吉曾寫過一篇叫《治平篇》的人口論。在當時人們對中國的人口問題尚麻木的時代,他卻敏銳地洞見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3. 馬爾薩斯人口論(Malthus's population theory)。
T.R.馬爾薩斯關於人口問題的根本觀點 。他認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產人類生活資料力更為強大,並斷言人口在無妨礙時,以1、2、4、8、16、32、…… 的幾何級數率增長,而生活資料則以1、2、3、4、5、6…… 的算術級數率增長。
4. 馬寅初的“新人口論”。
馬寅初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校長,l954年9月。在其廣泛調查的基礎上,他把自己人口問題的觀點和控制人口一些具體建議寫成提案發表了他的《新人口論》。
《新人口論》共分十個部分,包括:(一)我國人口增殖太快。(二)我國資金積累不夠快。(三)我在兩年前就主張控制人口。(四)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的錯誤及其破產。 (五)我的人口理論在立場上和馬爾薩斯是不同的。(六)不但要積累資金而且要加快積累資金。(七)從工業原料方面看亦非控制人口不可。(八)為促進科學研究亦非控制不可。(九)就糧食而論亦非控制人口不可。(十)幾點建議:國家要進行人口普查,制定人口政策;要節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民的科學知識水準;要提倡晚婚、晚育、避孕、實行計劃生育;政府要有具體措施干涉生育等。當時毛澤東不採納,直到1979年被平反。
而後大陸採取了更嚴格的“一胎化”政策。
5. 1959年,蔣夢麟在臺灣地區提出節育人口的主張,1967年,國民黨在中央委員會第九次全國會議中,蔣介石聽取蔣夢麟支持者李國鼎的建言,認為是正理,即拍板定案,採納蔣夢麟的主張。從此,臺灣全面推動家庭計畫,以“兩個孩子恰恰好”的口號宣導節育,以加速經濟發展。對蔣夢麟人口論的論戰,從此平息。
臺灣人口現在保持在2300萬人的樣子。臺灣經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飛,人口控制得比較好是一個重要因素。臺灣計劃生育政策也就比大陸早實行了十三四年。大陸這邊人口總數1967年大概7億多,1980年差不多10億,目前約14億。如果當年能聽馬寅初的建議,令人口增速慢些,至少現在大部分夫婦可以從容地生兩個孩子。那麼,現在老齡社會的壓力,同樣可以減輕很多。
三、心得
臺灣島地處熱帶和亞熱帶,降雨豐沛,氣候暖濕,且各類地形齊備,因此面積雖小卻能孕育出多樣化的生態系統,舉凡森林、農田、沼澤、濕地、河口、溪流、海洋等皆涵蓋其中。尤其臺灣與其他陸地長期隔絕,故有相當高比例的特有種與亞種。
臺灣目前已發現的物種總數有36,880種,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特有種:植物資源方面,物種總數為5,738,約有四分之一為特有種;在動物資源方面,物種總數為25,126,特有中約占四成,其中昆蟲有18,000 種,哺乳動物有60多種、鳥類約500 種、爬蟲類90 種、兩棲類30 種、魚類約2,500 種。因此臺灣的生物資源可說是極為獨特而豐沛的。
既然臺灣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生物資源,生活在這寶島的每一份子都有責任和義務讓臺灣多樣性的生物資源生生不息。政府制定的許多政策和策略的目的,即是為了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保存。
環境的永續發展是長遠的工作,以下是我們看法:
1.以 GNH國民幸福指數取代GDP
國民生產毛額-應重視人民的真正福祉,如果經濟愈活絡、社會愈忙碌,其實是没有效率,也就是不經濟。這也是台灣數十年來經濟都在成長,但生活卻愈來愈不快樂之故。所以政府有必要把民眾生活的悠閒程度,參與公共事務、社區活動、投入精神生活與家人互動的時間,環境的品質或者環境因為經濟活動所受到的破壞程度等納入經濟的指標。
2.停止不當的補貼,淘金不當的產業-生產有害環境的產業,政府不應補貼,應提高稅負限制其生產或淘汰。採以最節省資源、能源,儘量不用有毒有害的物質,產品堅固耐用且利於回收的綠色產業。
3.促進公平的分配-台灣的貧富差距已經很嚴重,所以應由稅制的改革來進行。不要全國的稅額有80%來自藍領階級,有違社會之公義。
4.減少不當公共工程、不當的土地變更及利用:如蘇花改、過多的道路橋樑、大量的農舍。
其中農舍林立,甚至淪為興建高級農園別墅,加速農地炒作加劇之可能,造成農地資源大量流失,破壞農業生態環境。另外,目前農舍零星散落田間、農地違規使用情形嚴重,同時擅自將農舍改裝違章工廠,廢棄污水排放田間,污染農地,有違「農地農用」之基本原則,不利農業生產環境之維護,此一現象有必要進一步的瞭解與解決,以保障農民權益,維護農業環境。
5.打造生態社區:
鼓勵共有共享、互助合作的文化,以在全國各地建立自給自足的小型合作社會,擺脫對金錢的依賴。這個社會之所以依賴金錢,認為錢愈多愈
好,除了因為金錢可以帶來物質與地位外,最主要乃是「個人自掃門前雪」的個人主義盛行,因此大家內心皆有深深的不安全感。
故政府應透過各種政策,倡導共有共享、互助合作的文化,取代鼓勵競爭、剝削他人勞力的文化。當全國所有社區都能成為這種可以自給自足(或接近自給自足)的小型合作社會,那麼金錢對社會運作的扭曲力量就會減到最低。許多存在於現今社會的矛盾現象(比如生產力因科技進步而提高,大家卻變愈來愈忙碌;又如為了賺錢而不惜破壞人類賴以為生的環境),也會開始消融。
這樣的社區,其實已經存在於這個世界,就是所謂的「生態村」(不只是指生態環境優美,更是強調人類活動能夠適當融入自然環境、不破壞環境,且以自給自足為目標)或「轉型城鎮」。
政府應以這個目標為核心,去發展各式各樣的獎勵政策與基礎建設,讓這個目標能夠融入地方自治,把全國三百多個現有鄉鎮營造成永續發展的聚落。這樣的願景, 當可凝聚全國向心力,促進社區活力以及多元文化,同時也才是真正能對抗全球化的在地經濟。
6.建立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以保護水資源:
水費應提高-水是公共財,地下水的使用應付費;而工業的用水應適當提高費用,以避免浪費,且企業應有社會責任及使用者付費的義務。
7.維持土地的正義-保護生物之棲息地,如河口、紅樹林、沼澤地、森林的保護,以避免不當的使用,圖利少數企業及財團。
8.水稻的田埂加高10公分 -可以保水、景觀、調節氣候、蓄洪等之功能。
9.保護魚業資源-拒吃魩仔魚等,海洋的污染是陸地污染的延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